上一篇文章
【走馬大灣區】港人子弟學校教學比照港 掌國情建人脈
大灣區升學相信是未來有志在大灣區發展的港人子女的選擇之一。深圳、廣州近期均落成新的港人子弟學校,並計劃在下學年、即今年9月開學,不單教學模式上比照香港,軟件、硬件的配套亦可圈可點。
兩校均首次採用12年制教學,即「一條龍」升讀小學、初中、高中,可謂最關鍵的改變,既有利港生在內地繼續升學,也幫助適應當地文化,建立「大灣區人」的身份認同。
港生過往在內地讀書,主要擔心學歷認受、學校英文水平參差等問題,其次則考慮對社會環境、文化的適應。當前,廣東有2間港人子弟學校,多間學校設有「港澳子弟班」,這些學校水平通常較高。以新開的深圳龍華培僑信義學校為例,半數教師有碩士以上學歷、半數曾在香港或海外任教,整體以英文授課為主,家長無需擔憂。
英文授課為主 水平較高
隨着內地放寬港生在當地就業,更開放報考部分公務員職務,在這類港人子弟學校畢業的港生優勢更加明顯。一是得益於強勁的師資及英文教學,他們英文水平必然相對較高,在國家擴大開放、外資不斷湧入的大環境下,不愁找不到理想工作;二是大灣區的融合加快,中港經貿合作更加頻緊,有能力「遊走」兩地的人才將更受歡迎。
對於部分選擇回流的港生,對國情的認知、甚至是人脈關係,也是本土學生所不具備。可以說集兩地優勢於一身。
過往港人子弟學校一直採用6年制,主要是為他們解決跨境上學等難題,無將他們留在當地發展的整體思路。教育部去年底答覆全國政協的提案,支持12年制教學安排,為港澳生在內地完成義務教育、高中教育提供更多機會。配合「十四五」對大灣區的規劃,新制在這方面的用意明確。
「不僅願意來,更要留得住、發展得好」,深圳去年推出惠港措施時提出這個目標,事實上,也是內地吸收香港人才的新思路。
消除隔閡 解決身份認同問題
新制更大的意義,還在於有助打破中港文化壁壘。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從回歸以來一直未解決,主要礙於時間和環境的限制。新制鼓勵港生繼續在內地升學發展,並有足夠時間讓他們融入當地的社會環境、消除隔閡, 對自身及國家發展來說相得益彰。
在大灣區經濟發展的磁吸效應下,在內地升學和搵食勢將成為趨勢,這類港人子弟學校畢業的港生,有望將成為率先享受發展紅利的一群。
本報記者:陳建錫